产业学院研究的十大主题
摘 要:产业学院是职业教育共同体的一种组织形式,是中国特色的产教融合组织,其目的是融合市场资源和政府资源,利用一种合作制的组织形式来实现教育链与产业链的连接。从发展趋势看,产业学院或将替代专业学院,成为职业高等教育的主流组织形式。产业学院的育人模式可能主要是学徒制模式,培养的是复合型技能人才。产业学院运行的关键是引入市场化的运行机制和分配制度,借此来克服高校作为事业单位的平均主义顽疾。
2020年,教育部、工业和信息化部研究制定了《现代产业学院建设指南(试行)》,提出在特色鲜明、与产业紧密联系的应用型高校建设若干与地方政府、行业企业等多主体共建共管共享的现代产业学院,探索建立产业链、创新链、教育链的有效衔接机制,造就大批产业需要的高素质应用型、复合型、创新型人才。高等教育从此掀开了产业学院建设的热潮,但是在职业教育领域还没有开展类似的专项工作,高职院校的产业学院建设还处于自发状态,没有形成可资借鉴的模式。本文从十个方面论述了产业学院建设过程中值得关注的问题,希望为高职院校产业学院的研究提供一个全景式模型。
1
产业学院的产生与发展
我国最早的产业学院是2006年浙江经济职业技术学院与浙江物产集团共同创建的物流产业学院和汽车后服务连锁产业学院。目前,在高职领域影响比较大的是中山职业技术学院依托专业镇建设的6个产业学院,即南区电梯学院、沙溪纺织服装学院、古镇灯饰学院、小榄学院、家造网装饰设计学院和大涌红木家居学院,这些产业学院运行比较成功,以至于很多学者误认为中山职业技术学院是产业学院的发展源头。从省域来看,为了响应国家政策,各省都启动了产业学院建设项目,推动力度比较大的是广东省,截至2020年底,广东省已经建立了130个省级产业学院项目。
2
产业学院建设的现实意义
从国内产业学院的发展看,产业学院是从企业订单班—企业冠名班发展而来的,是企业参与职业教育办学的一种组织深化;从国际对标来看,产业学院类似于德国的双元制大学、美国的合作教育和日本、韩国的产业大学,都是校企合作举办高等教育的组织形式;从未来发展趋势看,高职产业学院将会取代现在的二级专业学院形式,成为主要的高职办学组织形式,而产业大学的形式也会相应成为高等职业教育和应用型大学的组织形式。
从政府角度来看,大力发展产业学院的首要目的,是解决大学毕业生的就业问题,通过行业企业参与高等教育办学,把高等教育过程与学生就业对接起来,学生学习的知识和技能能够满足产业的直接需求,减少在职培训成本和过渡时间。政府希望通过产业学院的建设,把学校和企业打造成一个内部循环的产教共同体,减少就业市场摩擦,提高职业高等教育的针对性和对产业的适应性,使之能够直接为产业发展提供人才和应用技术。
从企业角度来看,之所以参与产业学院建设,是希望获得稳定的人力资源供应。在劳动人口增长减缓和技工荒加剧的背景下,企业可以通过参与产业学院的建设,提前锁定未来员工,减少人力资源供给波动带来的风险,也可以减少再培训的成本。此外,企业参与职业教育办学还可以申报产教融合型企业,获得政府给予的税收、金融和土地优惠政策。
从学校角度来看,产业学院是建立稳定的校企合作关系的有力抓手。通过产业学院,学校可以获得企业投入的资源、设备、技术和人员,有效弥补学校在实践教学方面的短板,大幅度提升教学水平和学生技能水平,提高学校美誉度和影响力。
从学生角度来看,可以利用校企双方的优势资源,在校期间就可以提前学习产业发展的前沿技术,通过工学结合,提高人力资本的含金量,获得高于市场平均水平的薪酬。此外,定向就业也可以节省他们找工作的时间,降低环境的不确定性。
综上所述,产业学院是一种多方共赢的组织形式,是今后应用型高等教育发展的重要方向之一。
3
产业学院的参与主体:
1+1?还是1+N?
产业学院的组建形式,一般是以高校的某个专业学院为主体,吸收1家或者数家企业共同组建。采取哪种形式比较好?1+1模式,好处是企业积极性较高,可以独享产业学院带来的人力资源和技术资源,缺点是学校的选择范围太小,学生不能接触广泛的产业生态,容易形成对企业的依赖性和技能学习的片面性,不利于其长远发展,且如果企业倒闭,学生的工作调整还会非常困难。1+N模式,即一个学院、若干家企业联合组建产业学院,其好处是企业资源更加丰富,学校和学生的选择范围也较宽,就业门路更广,学生可以跨企业学习,缺点是容易造成企业之间职责不明确、相互推诿。因此,如果采用1+N模式,选择的企业数量不能过多,企业太多容易导致内部的交易成本上升,在产业学院的在校生规模扩大以后,可以有限地增加企业数量。产业学院的企业成员可以采用会员制,总体数量保持基本稳定,在原有企业退出以后才能吸收新的会员单位,而且要求所有会员一致同意,目的是为了保持产业学院内部的团结稳定。
4
产业学院的课程设置:
面向岗位、企业还是产业
课程设置是产业学院的核心建设内容。以前高职院校的专业课程设置主要是面向岗位,培养学生相对应的岗位能力,最终培养的人才对口性很强,但适用性较差,学生的转岗能力受到了限制。在订单班模式下,课程设置对接订单企业的业务和岗位,学生所学技能主要适应某一个企业的生产工艺、业务流程和服务标准,不了解其他业务,因此在企业之间的流动也会受到限制,职业成长空间有限。在产业学院模式下,课程面对行业,学生需要在不同的企业实习,也需要在不同的岗位进行轮岗学习,可以培养复合能力。
5
学徒制在产业学院中的核心作用
产业学院的核心任务是培养行业所需的复合型高技能人才,学徒制在产业学院学生培养过程中具有重要作用。产业学院介入从学生招生到学徒培养和考核的全过程,校企共同制订培养方案。值得一提的是,由于行业人才需求的综合性,进入产业学院的学生可能不局限于某一个专业或者专业群,可能是来自不同专业群的学生,比如可能涵盖了经济管理、艺术设计、生物医药、汽车等。在学徒制培养过程中,学徒在企业的学习工作时间应该超过总学时的50%。且通过一个行业性的独立考核组织,对学徒制的学习效果进行评价,对于不合格的学习环节进行整改。
6
产业学院的营利性与非营利性之辨
最近一段时间,国家开始大力整顿教培行业,很多资本退出了K12领域,瞄准了职业教育领域。对于是否允许职业教育领域存在营利性经营模式,国家目前没有明确的政策指向。虽然相关文件曾经提出可以探索混合所有制产业学院建设,但是对于混合所有制产业的营利性与否没有解释,因此很多企业和学校都心存顾虑。混合所有制产业学院原则上应该是非营利性的。如果产业学院注册成为独立的办学实体,在性质上应该是民营非营利性组织。
产业学院在性质上属于非营利性组织,不等于说产业学院不能有收入和盈利,实际上,如果非会员单位聘用产业学院的毕业生,产业学院可以向招聘单位收取部分培养费用。此外,产业学院可以利用获得的收入购置设备和支出人员经费,维持自身的良性发展。
7
产业学院的合作治理机制
从本质上说,产业学院是一个合作性组织,应该建立一个合作性的治理机制。产业学院在形式上应是独立的,应建立独立的理事会,并吸收学校、学生、企业、行业和政府的代表参与其中;由理事会聘用院长,负责学院的运营。产业学院作为学校二级运营单位,应具有完备的管理团队和规章制度,配备全职的师资。
8
产业学院内成员企业的权利与义务
根据权利义务对等原则,企业是产业学院的主办方,应该投入相应的设备、资金和师资,承担学徒的培养义务,也有权利优先聘用优秀学徒和优秀毕业生。产业学院应该优先为成员企业提供员工培训技术开发、产品开发等服务。在本质上,产业学院应该是行业共享的人才孵化中心,但是这种共享是建立在排外机制之上的,谁投资谁受益。
9
产业学院内的学生权利保障
成功运行现代学徒制并批量培养学徒,是产业学院成功的关键,因此,保障学徒权利、吸引更多学生参加学徒制培养,是产业学院有别于专业学院的重要特征。在学徒培养过程中,不少企业不太重视学生的能力培养,甚至一些学生连健康和劳动权益都得不到保障。产业学院的培养方式是一种长期的稳定合作关系,应该建立相关制度来保护学徒的合法权益,这是产业学院长期存续的关键。
10
产业学院的市场化运营机制和分配制度
从学校来看,产业学院是“引企入校”的一种措施,引入的不但是企业的资源,还包括企业的分配制度和治理模式。由于受到事业单位体制的制约,我国高等学校内部分配存在着严重的平均主义问题,打击了教师的教学科研积极性。产业学院应该突破事业单位分配体制的束缚,逐步引入企业多劳多得的薪酬绩效分配制度,促进职业教育服务质量的提升,这也是产业学院能够替代专业学院的一个重要原因。
总之,今后一段时期内,产业学院是我国应用型大学和高等职业院校开展产教融合的重要组织抓手,通过产业学院,可以有效解决纯粹市场机制下的学徒培训市场失灵的问题。
声明:《职业教育》2022年第10期,作者:周红利、张贵平。有删减,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主要供学习交流之用,如分享内容侵犯您的版权,请及时联系我们,我们会快速审核处理。
清控紫荆教育数字经济产业学院